三百四十、大齐最后一个士人_娘子,请息怒
笔趣阁 > 娘子,请息怒 > 三百四十、大齐最后一个士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三百四十、大齐最后一个士人

  蔡侍郎还蛮贪心的。

  “嗯,我已去信知会了大郎。”陈初应了一句。

  旁边,一直沉默跟随的陈景安自然知道蔡源此时所说内容,原本都是他应负责的事项。

  宣德门一事,陈景安心痛难当.毕竟,他也是士人一份子,背叛自己的阶级,确如切肤之痛。

  陈景安稍稍敛了心情,低声道:“元章,听说御营中还关押着一千多名士子.近日士子们的家人四处求告,想要请元章念在他们年少无知的份上,释放他们”

  “哦?柳川先生,你以为该如何处置他们?”

  陈初反问道.陈景安只阐述了家长们想要营救自家孩子的迫切心情,却没给出自己的意见,就是不想继续扩大和陈初之间裂痕。

  陈景安想让放人,同时他觉着陈初肯定不愿放人。

  但眼看陈初问起了自己的意见,陈景安还是没忍住,替士子们委婉求情道:“如今案件真相大白,少年热血,终是受了李家父子的蒙蔽。元章若不准备杀他们,不如放了,也好缓和一下与士林的关系.”

  陈景安说的谨慎,以他的眼光,定然能看出陈初和士绅之间的矛盾根本不在李家父子,但真实原因,他也不敢提。

  并且,他的话也算中肯即便陈初和士林有矛盾,也不能真把读书人都杀了,缓和关系的必要还是有的。

  陈初闻言却笑了起来,如同说笑一般道:“和士林缓和关系的方式有很多种,譬如择某地世家之女联姻.”

  “.”

  陈景彦不由一怔,下意识想到了自家侄女,可不待他反应过来,陈初已敛了笑容,只听他淡淡道:“这些士子自恃朝廷优待,以文范禁,虽罪不至死,却也要惩治一番。”

  陈景安的注意力马上从儿女情长上转移到了当前话题,“元章准备如何惩治?”

  “让他们去淮北乡村.”

  “去淮北?”

  “嗯,一群书呆子读书读傻了。他们知道一亩地年景好时能收多少粮食么?知道年景差时能收多少粮食么?知道百姓一年最少需多少口粮才能不饿死么?知道一亩田需多少种子、多少农肥么?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也有脸自称国家栋梁,官员种子?”

  陈初一连串的发问,别说是士子了,便是陈景安有些都不知道。

  似乎陈初也没打算在陈景安这里得到答案,继续道:“大齐十路,农人占九成以上,做官不懂农事便是不懂国事不与田地打交道、不与农人亲近,何来士子口中的‘爱民如子’!在他们眼中,所谓的‘民’就只有那些挂着‘耕读传家’的士绅,他们何曾低头去看看百姓如何过活?

  就像此次,太学学生中但凡有人亲自去祥符县调查一番,问问百姓到底是愿意继续给李家做佃,还是愿意跟随中原农垦营生,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他们却宁愿信士绅一家之言,也懒得俯身细观小民”

  陈景安沉默不语,陈初却意犹未尽,“这几日,就将他们全数送去,让他们与百姓同吃同住,让他们看看,咱们蓝翔学堂出来的学生,是如何管理一村的!”

  话毕,三人也来到西城一条街巷中。

  巷口,一栋宅子的院门上挂着白孝,显然是有丧事。

  陈初做了个手势,让帮他打伞的小乙退开,整理了一下衣衫,抬头看向了门楣上的匾额‘许府’。

  站在院门处的老仆,眼见五日来,首次有人来家中吊唁,赶忙颤颤巍巍上前,拱手一礼后,道:“敢问贵客尊姓大名,容老奴通报一声主家.”

  这老仆老眼昏花,腿脚都不利索了,按说已不能胜任傧相的差事。

  奈何五日前,家主当朝喝骂权臣撞死在大殿后,家中只道要被株连九族,丫鬟仆妇一夕之间逃逸散尽,只剩了他自己

  陈初拱手回礼,道:“本王陈初,携吏部蔡侍郎、颍川柳川先生前来吊唁老大人,烦请通禀”

  “是是。”年龄大了,终归反应迟钝了些,老仆已躬身退出两步才意识到‘本王陈初’是哪个

  身体不可抑制的颤抖起来,但或许是想到了已死的家主,那老仆不肯在仇人面前露怯,竭力控制住声线,朝院内大声报道:“楚王、蔡侍郎、陈先生,前来吊唁.”

  陈初迈步入内,蔡源、陈景安紧随其后。

  院内灵堂,人影稀稀拉拉,除了跪在两侧的孝子贤孙,竟无一位宾客。

  这已经不是人走茶凉的程度了,而是京中百官都知道,许尚书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往楚王身上泼了一层永远洗不掉的血污,楚王对他岂不恨极。

  此时谁还敢和他家发生关联

  陈初感慨万千,与蔡、陈二人祭拜后,看向了家属。

  许家两名身披重孝的儿子,跪于原处,既不答谢,也不起身直把陈初等人当成了透明人。

  也是,父亲虽不是楚王所杀,却是因楚王而死。

  再者,父亲临死恶了楚王,他们一家大概马上就会被治罪下狱,既然如此,还何必与这假惺惺前来祭拜的杀父仇人虚与委蛇。

  雨雪淋漓,落地成泥。

  堂前一阵难堪安静,陈初招招手,让小乙将带来的厚重礼金赠与许家长子,那许家大郎却没接,反而抬起布满血丝的眸子平静道:“楚王不必再羞辱捉弄我家,我全家二十一口已抱追随父亲成仁之念,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陈初沉默片刻,却道:“许大人是我入京以来,遇见的第一个真正‘士人’。我与他虽政见不同,却没有私怨。你们一家好好活着,以后或许会知,我与你父到底谁对谁错待过些年,你再来评判。”

  说罢,陈初转身走出了灵堂。

  外面的街巷,盯着许家家门的不知有多少。

  方才还冷清凄凉的许府外,因陈初的到来,一辆辆车马迅速赶到。

  陈初出府时,范恭知、张纯孝、杜兆清以及大批和许德让有交情的官员刚好到了院门外。

  双方撞见,官员们皆装出一副偶遇的模样,先由衷夸赞一番楚王度量,随后入内祭拜。

  正热闹时,却见许德让年仅十岁的孙子抱着陈初方才赠出的礼金丢了出来,并哭喊道:“奸臣,我许家宁死不使你一分银子.”

  院外众官不由一滞,神色紧张在陈初和许家之间睃巡,更有某位已踏上许家门阶的官员,一时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小乙大怒,却碍于陈初不许他妄动,只能恶狠狠盯着那小孩。

  本就发憷的许孙,被小乙那模样吓得哇一声大哭起来,转身跑进了院内。

  陈景安唯恐陈初动了杀心,赶忙将那礼金捡起来,回身劝陈初回府。

  陈初却不以为意的摆摆手,对众官员道:“同僚一场,大家进去祭拜吧,本王先走了。”

  有他发话,犹如被下了定身符的众官才长出一口气,那名僵在台阶上依旧保持着迈步动作的官员终于落下了停在空中的官靴

  折回景明坊的路上,三人心思各异,终是陈景安率先一叹,道:“元章心胸豁达.”

  这是安抚刚才被小孩骂了的陈初,陈初却摇头道:“我还不至于和小孩子计较。其实,我真心佩服许大人”

  这是心里话.以前,陈初只在史书看到过这样的人,比如不惜己命,也不惜赔上九族赠一族的方孝孺。

  也比如,光耀千古的文天祥陈初在书里读到过,文天祥被俘后,妻女被送进道观供元人淫乐。

  彼时,他十四岁的女儿曾给他写过一封信,问父亲该怎办。

  文天祥读到来信心如刀绞,却也知这是元人借妻女逼他投降

  便回了一首诗给女儿,最后两句是: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傻孩子,不要问这辈子怎办了,只希望来生我们还做父女,了结我对你们的亏欠。

  陈初自己有女儿,他觉着若是自己被人拿了妻女做要挟,肯定做不到文天祥这般。

  而许德让以命抗争时,岂会猜不到身后子女家眷会遭殃?

  陈初不理解这种信念,但不影响他敬佩。

  无力补天缺,便以死报君王这大概便是传统士人的风骨吧。

  可惜,大齐这样的人太少了。

  不对,应该说幸好大齐这样的官员太少了,不然,陈初掣肘之处会更多。

  只不过,在这个悲壮苍凉的故事中,陈初是妥妥的反派!

  三人行至景明坊,临别前,陈景安将那袋沾了泥水的礼金袋递给了小乙,又道:“元章,许家大郎准备将许大人回乡安葬,你若不放心,我便找人劝说他一家留下.”

  陈初不由失笑,抬头看了眼阴沉天色,道:“先生,他们想去哪便去哪,我说了不会害他一家便不会动他们一指。方才,我说的是真的,我想让他们看看,三年亦或五年后,我与许大人到底谁对谁错”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ge.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ge.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