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33节_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笔趣阁 >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33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33节

  章怀秀记得,汪直巨盗的过程中,跟当时纵横海上的强国西班牙、葡萄牙有深入的接触,他也看到对方携带的先进火器。

  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下之大势,渐至洋上,我华夏如若不察,百年后恐受夷蕃之辱。”

  汪直是依托于自己的经验和接触,敏锐地意识到之后的天下大势,已经渐渐转移到海上。可是等到华夏人回过神来,已经是好几百年之后……

  可是汪直一辈子算是英雄了,他的家人亲友都遭殃了啊。

  这些日子瘦成一把骨头·章怀秀,痴痴呆呆地看着,眼前面带担忧的大舅兄和大哥,好似看到未来抄家灭族的场景。

  章怀秀本就因为驱邪、祠堂的惊吓再也不敢开口,此刻越想越害怕,大明可是诛杀十族啊。

  章怀秀两眼一翻,又晕了过去。不知道他的大舅兄和他大哥,一致决定带着他,一起去肃州,万一——一刀砍了他,免得在家里出事连累家人。

  元和三年的春节热热闹闹,汪直和章怀举,和无数要去肃州捞金的大明“有志青年”一样,过完春节,背上包袱,带上自己的妹夫/二弟,一起出发去肃州。

  而此时的江南,江南青年文人正聚集在一起,聚集在南京,闹着一起去西域。

  “北人天天说他们保护大明,说我们南人坐享其成,我们每年交纳那么多的税银,都给了谁?江南的鱼米,只有江南人吃了吗?我们不服。”

  “不服?要做事,不是大喊大叫。为什么北人有底气说这个话?为什么我们南人就不敢上前线,上战场和蒙古人厮杀?”

  “此话无理。我们南人不是不敢,而是术业有分工。我们南人学文考科举,我们养护好这一片鱼米之乡,就是最大的贡献。”

  “此话无理,可事实在这里!我们也是七尺儿郎,我们也要做出自己的行动。”

  “对,我们要做出自己的行动。君辱臣死,父亲不开心,比我们自己痛苦还痛苦万分。我们要做实事,为君父分忧。”

  “诸位,诸位,听我说。如今皇上因为大明国力现实,和吐鲁番签订合约,给大明争取十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和诸位一样痛苦。我建议,我们一起行走西域,做一份详细的西域地图给皇上。”

  一片安静,紧接着就是呼唤声此起彼伏。

  “文兄此言有道理!算我一个。我们江南文人,怎么也比北人的大老粗知道怎么绘制地图。”

  “算我一个。”

  “算我一个。”

  江南读书人激情勃发,就要亲自出发去西域,用脚步丈量西域的土地,绘制一份详细的西域地图,献给他们“不开心”的皇上,为了十年后大明和西域蒙古一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有文家的文嘉和、文伯仁,直接提议这个事情不要告诉家人和官府,他们悄悄的出发,获得全体响应。

  初春里,棉袄还没脱,河里的冰花还没消融,大明人春耕的,跑商的……各自忙碌。挨着去年秋闱,今年正是会试。各省安排自己的举子进京,按例给银两路费补贴等等,尤其贵州云南之地。举子们也考虑长途跋涉,早早动身。

  举子们身穿官府发送的“会试”服,也不怕沿途土匪村霸打劫——大明民风之一,敬重读书人,宁可打劫出京的官员,不得打劫赶考的举子。

  如此这般,江南年轻文人折腾的事儿,一开始,还真没人注意——咳咳,读书人开动脑筋,还是有几分聪明的。

  除了后来害怕的,后悔的,最后一百五十三个书生,陆陆续续北上,没有人发现,也是真心没有想到。

  苏州文家的文伯仁,当时喊一嗓子后舒坦了,要出发了意识到,自己也要进京赶考!冷静下来后,又担心去西域的堂弟文嘉和的安危,叫文家大哥看出来,一审问,这才暴露。

  文家大哥赶紧各家各户通知,一百五十三个年轻文人,那可都是江南文坛未来,家家户户的宝贝疙瘩,年轻冲动闹一场不要紧,关键,人不能出事!

  可是这都过去一个月,人都过了黄河了,怎么办?南京各家各户的第一反应,去找魏国公,去找他们的徐大公子。

  北京锦衣卫指挥使,徐景珩,收到老父亲,老家人的一封封书信,又听门房说礼部尚书急着要见他,礼部尚书说他的小儿子也在队伍里,求徐景珩赶紧救命。

  徐景珩抬手按按眉心,真真是,哭笑不得。

  朝廷认为,西域是大明的经济外墙,说大明地大物博,不需要朝西做生意,只有主战的几个知兵之人了解,收复西域,乃是中原政权控制塞外的必须。

  控制西域,对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形成完全封锁的态势,控制他们的见识眼界,这才是关键。汉武帝为何要西拓西域?为何要远征大宛?就是要断游牧民族的右臂,彻底把游牧民族困死在高原之上。

  后来的大唐对突厥,也是一样的战略——打下西域,困死突厥。人都说,北宋之所以一直没雄起,是因为一直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徐景珩看来,西域和河套也是关键。

  大明的永乐大帝,一直攻打漠北,没有放主要精力在西域,发现决策失误后再出兵就晚了,蒙古人为了守住西域商路团结起来,大明九万精锐魂葬沙漠,大明,再也没有能力攻打西域……

  徐景珩的脑袋里全是,现在西域叶尔羌汗国的英明统治,慢吞吞的起身,去换上进宫的衣服。着急要见他的礼部尚书就要闯门,发现他一身正式的飞鱼服打扮,就特不好意思。

  “那什么,那什么,他们小孩子,冲动啊,也是一番心意……”礼部尚书搓着手,误以为徐景珩要告诉皇上,生怕皇上有了江南文人不可靠的印象。

  徐景珩看他一眼,示意他跟上。礼部尚书那个纠结为难,可又担心儿子,又“不敢”不跟着。

  礼部尚书毛澄也不敢多问,委屈巴巴的,亦步亦趋的跟着徐景珩进宫,打算一见到皇上就偷偷使眼神,求皇上救命。

  此时是下午申时三刻,二月的天气,北京城里头还是冷的,乾清宫里烧着火炕,小娃娃皇上嫌弃闷,正在院子里玩耍——研究新得的佛郎机大炮模型,泥巴做的小弹丸“砰砰”,玩得那个兴致勃勃。

  小小的小娃娃,站在和他一样高的大炮模型后头,眯着眼睛看着准星,自个儿填充“炮弹”,拉绳打火,一身姜黄色的小夹袄,配上苹果绿的小棉裤,外袍也没穿,行动起来特利索。

  礼部尚书一看到皇上这个模样,就欢喜的不能自己,什么烦恼都顿消。瞧瞧他们皇上长得多好,列祖列宗保佑,皇上安安全全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长大娶媳妇儿,生一窝小娃娃。

  徐景珩不看礼部尚书脸上的荡漾。和礼部尚书一起行礼,坐在小马扎上用着茶点,等候皇上玩乐。

  小娃娃因为他们的围观,玩的更起劲儿,又一轮“砰砰砰”打完十发炮弹,欢喜地显摆:“徐景珩,朕喜欢。”

  徐景珩情不自禁地笑,接过宫人手里的毛巾给他擦手,问道:“皇上喜欢就好。这个对比之前一个,哪个更好?”

  皇上大眼睛亮亮的:“这个好。更远。”

  徐景珩发现他额头冒细汗,再给他擦擦脸,接过宫人手里的袍子给他披上,安静地抱着他,照顾他喝水,声音温柔:“这个是最新的试验成品。

  皇上和常绍说,炮筒要更长。工部也研究出来,炮筒更长,炮弹可以发射更远。但是实际试验下来,炮弹在炮筒里打出去,对炮筒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炮筒达不到要求,炮弹就打不出去。”

  安静装壁花·礼部尚书,听得胆战心惊,恨不得堵上耳朵。皇上听得模糊明白:“造炮筒啊?”

  “造炮筒,但是大明目前的打铁技艺不够好,比如铁锅,反而是蒙古人打造的铁锅更好用。”

  皇上:“召蒙古匠人来北京。”

  礼部尚书:“!!!”

  徐景珩微笑:“皇上言之有理。大明乃上国,大明召集蒙古匠人来北京,天经地义。”

  皇上学着他的样子,矜持地微笑。礼部尚书感觉,自己真要晕过去了。

  大明和蒙古的朝贡贸易,开始于永乐年间。这些年来,各种原因之下,大明的边境政策越发保守,但民间交易越发兴旺。弘治年间,大明和蒙古边境就有‘私市’,汉蒙商民趋之若鹜,朝廷越是禁止,越是兴旺。

  大势如此,甭管朝廷和蒙古怎么打仗,两方的老百姓互相融合,多方交流,越发多而广。这也是大明和西域蒙古互市,朝廷认为,就是权宜之计;民间文人认为他们的皇上受大委屈了,可老百姓欢欢喜喜的原因。

  徐景珩和皇上细细地讲解:“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其一。另一个,大明对各个周边国家的了解太少,对西部的国家更是如此,一个鲁迷国是奥斯曼,都不知道,大明大国的颜面何在?

  这一百多年来,因为西域不在大明手里,大明无法派遣使臣去西方看一看,此乃必须警惕的事项。大汉时期,汉朝派人去到地中海;大唐时期,一直打到帕米尔高原,如今大明困在中原,国人的见识气度越发低迷……”

  顿了顿,又瞅着小娃娃皇上听得专心致志的模样,欢喜于心。

  “大明啊,地大物博,是好处。可是大明的铁,到了蒙古人的手里,反而比大明人自己打的还好,明明蒙古人不产铁,年年为了一口铁锅打仗。”

  “大明人,要谨记,读万卷书书走万里路。陆路,海路,都要走。”

  小娃娃聪明,端着小胖脸,眨巴两下眼睛,想了个明白,兴奋地挥舞小胳膊,一副行走天下,风云涌动的架势。

  “大明大,陆地,海上,都大。朕读书,朕走万里路。”

  小娃娃皇上奶声奶气的,身上还有一股子奶香味儿。礼部尚书听得翻白眼身体摇晃,徐景珩骄傲地笑:“皇上说得对。将来皇上也‘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皇上小胸膛挺起,胖胖的小肚子真跟小将军一般。

  西域的军事战略地位,比其经济价值更加重要。西域的得失不夸张的说,就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力量对比关键点,西域得,中原兴起,游牧衰。西域失,中原衰,游牧兴起。

  因为失去西域,游牧民族在欧亚大国之间,吸取东西方文化技艺精华,而中原就要在边关投入源源不断的财力兵力,来保证边境的安全,从而被慢慢的拖死。

  可是彻底收复西域的事情急不来。徐景珩因为江南文人去西域的事儿,挺高兴的。蒙古人要提意见,那好,邀请蒙古人来北京吧,大大方方的。

  邀请西域蒙古僧人贵族们来一趟北京,来一次官方文化技艺交流,要大明人长长见识,也顺便学习一下对方的打铁技艺。

  徐景珩觉得这是小事儿也是大事儿,既然引起来了就去办了。小娃娃自然是答应。有了更好的打铁技术,就有更好的大炮,有了更好的大炮,就能去打仗,打多多的坏人。

  小娃娃大大的眼睛全是好奇:“西域,河套。”

  徐景珩眼望西天将落的大太阳,慢悠悠的语气:“好,臣和皇上讲西域,河套的故事。

  话说当年,永乐大帝五征漠北,其实也曾经派遣使臣出使鞑靼,奈何鞑靼不同意交好,永乐大帝一怒之下,任命丘福为总兵官,佩征虏大将军印,率十万精骑北征鞑靼……”

  当年,永乐大帝的和平分化政策没起效果,只能硬打。可是丘福带领的十万大军,只回来一万,丘福本人也在战争中力竭而死,永乐大帝受此打击,再也没能对蒙古大举用兵,对西域更是有心无力。

  若当年永乐大帝不是五征漠北,而是投入全力对付察合台汗国,收复西域,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没有困扰大明一百年的西北边患。

  可是,历史哪有如果?永乐大帝,又何尝不想再活五百年,一举收复河套和西域?

  徐景珩不去想“如果”的事情,只抱着怀里的奶娃娃小皇上,和他一起看唐伯虎老师寄回来的画儿,一起看迎春花画迎春花。

  大明肃州边境,章怀秀面对这番互市的热闹盛景色,他不得不去想,他不得不去哭泣,因为这个“如果”,就摆在他的眼前。

  如果,正德皇帝有一个儿子,如果正德皇帝没有答应兴王继位,如果大明没有那个自私自负到极点的,修道修仙二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

  大明没有一代代为帝王找银子花的奸臣,大明的文臣和皇家的矛盾不会激化,大明文臣不会内斗激烈,全然不顾家国天下。

  大明的海贸会继续,大明的边镇会守住,大明的国土,不会越来越小。

  大明人不会在蒙古人和女真人的铁骑下,喊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却抛弃国土无数,不会喊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硬拖着不逃亡南京,连百年南宋的窝囊都没有机会。

  大明哪怕守住一片土地,给华夏留下一点点华夏人的自尊,是不是,就不会有后面的百年国耻,百年卑微地崇洋媚外?

  大明没有了,华夏人丢失的,不是一个朝代,而是经历南北宋元朝的大乱世后,刚刚唤醒的那点儿骨气,刚刚觉醒的那点儿傲气,那点儿开明的资本主义萌芽。

  章怀秀,看着肃州城里规规矩矩的蒙古人,对着大明上国的一切都羡慕好奇,看着肃州城里的大明人,矜持地微笑,大方地交易,对蒙古人的一切都应付自如……他克制不住的眼泪出来。

  他对于大明的正史野史都熟念于心。都说“明穿不封王,妄做华夏儿郎。”他没有那么大的志气了,可他还是一枚华夏大好儿郎,他也是一枚热血的华夏儿郎!

  他要去北京,去见皇上,去保护皇上安全长大,要兴王再也没有机会做皇帝!要……

  “妹夫,你怎么哭了?可是风沙大眼睛不适应?”大舅兄的大嗓门响起,一脸关切地看护着他,还给他戴上一顶大斗笠,斗笠脏脏的灰色带子,牢牢地系在脖子上。

  “戴上斗笠也只能遮一遮。现在初春还好,等到夏天这边镇的大太阳,你啊,慢慢适应就好,会适应的。”

  大哥章怀举,就差直接打杀他。大舅兄汪直,将妹夫这一路的表现看在眼里,不哭不闹的,睡柴房马棚闻马粪,干饼子就凉水也能忍下去,就觉得妹夫可能还有救,念着家里的妹妹,对他还算照顾。

  章怀秀动动眼珠子,嘴唇几不可见地动动,到底是什么也没说。

  几番“经历生死”,刚醒来时候的豪情壮志,都没有了,对现实环境努力接受,包括大便后用土疙瘩擦屁股,包括这颠簸的人吐血的骡子车,还包括这完全不同的风俗人情,包括再也见不到亲友的哀痛。

  章怀秀转头,低头,那句“谢谢大舅兄照顾”,放在心里。

  汪直……他来肃州,做什么?章怀秀不得不担心。

  章怀秀担心汪直是不是要和蒙古人合作,铤而走险在西域走私。可是章怀秀很快就没有心思思考这些,他在肃州城外,见到一百五十多个江南文人。

  一百五十多个年轻的江南文人,加上小厮仆人,全都风尘仆仆的,脸上完全不见江南小公子的白嫩,身上也没有了那股子烟雨江南的悠闲,边镇的风沙吹皱他们的皮肤,边镇的水土要他们肠胃不适,赶路的辛苦更是磨去他们的激情。

  一张口,温柔的吴侬软语中也透着疲惫,沙哑无力。可是他们的眼睛还是亮亮的,他们的目光安定,丝毫没有退却回去的意思,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认认真真地忙碌,勘测地形,丈量距离,记录文书等等。

  那是一种怀抱希望、不屈不挠的安定,一种卧薪尝胆、敢为天下先的勇敢。

  他的大哥满脸敬重地帮忙,吩咐他拿着水壶和药膏,给几个嘴唇起泡,手上起泡的小公子擦擦。

  他的大舅兄嬉皮笑脸的,手上动作却是不停,热情地帮助一个小公子拉着准、绳、规、矩,测绘这座山谷的高度,谷底河水的深度。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ge.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ge.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